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县,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作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素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文化发达而著称。1978年改革开放后,稷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1991年到2008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多项工作在全市领先、全省闻名。稷山人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奋力拼搏,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一地理位置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正北端,汾河下游,东靠新绛县,西邻河津市,南以稷王山和闻喜县、万荣县接壤,北枕吕梁山尾脉与临汾市乡宁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8′18″~111°5′41″,北纬35°22′48″~35°48′32″。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47.5公里,总面积686.28平方公里。汾河自东向西横穿县域中部,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大块,俗称汾南和汾北。2001年撤并乡镇后,辖稷峰、翟店、清河、西社、化峪5镇,太阳、蔡村2乡和社区办事处。2008年,有行政村200个,总人口34.2万人,耕地总面积3.54万公顷。108国道、省道台运线(乡宁台头—运城)、运稷一级公路(运城—稷山)、侯西铁路(侯马—西安)、侯禹高速公路(侯马—禹门)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地形地貌稷山县全境地貌为中间低、两边高形态。南北两山至汾河平原为阶梯状。海拔最高处(西社镇庄头村西岭)为1716米,最低处(蔡村乡底史村河滩)为374米。汾河是县境内唯一的河流,由东向西从稷峰镇武城村入境,流经稷峰、清河、蔡村3个乡镇35个自然村,至稷峰镇史册村进入河津市境内。
气候物候稷山县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春干燥雨稀,夏多东南风,炎热,降水不足,秋凉,较多雨,冬寒,西北风少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2小时,日照率为54%。年均气温为13℃左右。1月份最低日均-2.9℃,7月份最高,日均26.7℃。年均地温15.4℃。年均有霜期147天,无霜期218天。年均降水量488.3毫米,年际变化较大,雨量多集中在7月至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
物候因地形不同而略有差异,大致为:3月上旬惊蛰,草木萌芽,冬小麦返青。4月上旬清明,杏、桃、梨、枣花相继开放。5月上旬立夏前后,候鸟迁至。6月上旬芒种,小麦成熟。7月进入伏天雨季,大秋作物、花草树木生长旺盛。9月下旬秋分,大秋作物陆续成熟。11月上旬立冬前后,树木叶落,百草枯萎。
物产资源稷山县物产丰富。地下矿藏主要有铁矿、白云岩、石灰岩、辉绿岩等。山西式铁矿位于陈家山一带,储量为55万吨。白云岩属大型矿床,矿体层位稳实,储量大,品质好,储量7400万吨。石灰岩矿层厚数百米,绵延10公里,是制氧化铝、电石、玻璃、水泥等产品的主要原料。钾长石、石英石储量在20万吨以上,石英砂储量150万吨以上。稷山县传统农产品有小麦、谷子、玉米、大豆、油料、蔬菜等,产量大,品质好。野生药材主要分布于南北山脉,种类20种以上,且品质上乘。稷山板枣驰名中外,红提葡萄声名远播。
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稷山县自北魏独立设县始,后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由高凉邑改为稷山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朝名相裴耀卿,除以政治辅佐朝廷外,且以具体实施“整饬漕运”大政,成为中唐时期经济学家。陈规系金末著名谏官,任监察御史多年,廉洁奉公,直言敢谏,素为“帝臣所惧”。姚天福乃元初名臣,从任监察御史到授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尹期间,其铁面无私的公德,并不亚于宋代“包公”,只因历代皆视其辅佐“外族”,未予宣传,少为人知。明代书法家“神笔”梁纲,清代钦点“探花”王文在,多以著述或教育,各领风骚,众口皆碑。民国期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汉民,忍辱负重,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姚晋泰、宁德青、郑辑五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令人怀念和敬仰。
名胜古迹备受青睐稷山自然景观有古八景:稷峰叠翠、姑射晴岚、汾水孤舟、玉壁秋风、羲陵晚照、文洞飞云、甘泉春色、仙掌擎月。古遗址有仰韶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东周文化遗址等15处。县城的稷王庙,被古建专家柴泽俊称作集琉璃、木刻、石雕于一体的“三绝”古建;青龙寺的佛、道、儒三教混合壁画,被中国壁画史研究专家潘洁兹评价为:不仅可与毗庐寺、永乐宫等壁画相媲美,而且艺术价值又略胜一筹,创作年代也比永乐宫早41年;大佛寺的大佛为中国土雕大佛之首;原兴化寺壁画已在故宫太和殿展出多年;马村的段氏墓葬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宋金墓群,墓中雕刻的戏曲人物将中国戏曲史提前了200余年。稷王山、吕梁山自然风光秀丽,晋家峪风景区、峨嵋山避暑山庄,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板枣之乡驰誉中外稷山板枣早于明代就已形成一定的栽培规模。自1957年进入国际市场后,1961年在全省展销会上,被列为116种红枣之首。1970年参加广交会,进一步远销于北美、日本和东南亚。1982年在全国常州红枣鉴定会上,以品质上乘,名列第一,被列为国宴食品。1986年获全国首届农博会最高奖,1994年获全国林博会金奖,1996年获北京全国食博会金奖,1999年获北京国际食博会名牌产品,2000年在山东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上又获金奖。1991后,已成为“县树”的板枣树,正以优势产业,遍布全县。
卫生经验全国推广1959年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在稷山召开。1960年,毛泽东发出“3·18”指示,在全国推广太阳村农村卫生工作经验。随后,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和中央有关领导陶铸、谢觉哉等来稷山太阳村视察。198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再次来稷视察,并题词“开拓前进,努力再翻番”。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焦顺发发明的“头针疗法”、任全保研制和发明的“长效麻醉剂”和“母痔基底硬化疗法”、杨文水首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疗法”均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县人民医院率先在全省成为县级二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县中医院、妇幼院、精神病院、痔瘘医院、骨髓炎医院、正身医院等,均以高超的医技和先进的设施,为中外患者解除痛苦。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后稷故里,不仅是小麦、玉米、棉花的生产基地,而且葡萄、苹果更是闻名遐迩。1951年,全县小麦总产1.42万吨,棉花1582吨,农业总产值1564万元。1961年和1971年,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287万元和3777万元。1980年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底,粮食总产11.51万吨,农业总产值达89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72元增至576元。棉花总产也由1980年的3581吨,增至7306吨。1991年,稷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纺织部授予“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
三20世纪90年代后,稷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拼搏,开创了本县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1991年后,县委、县政府围绕“兴稷富民”的总目标,在农业、工业、商业、人事制度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推进了稷山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农业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出台“四荒”拍卖政策,推行农民经纪人证照管理制度,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对长期从事农副产品贩运的农民,给予政策优惠。完善、创新和拓展农村股份合作新领域,创建合作办水利、电力、造林、造地、修路等股份制合作企业。建立农村合作基金,充分聚集民间闲散资金,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1998年-2002年,全面推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实行“两级审核、集体办公、财务公开、民主监管”的管理办法,规范了农村财务秩序。2003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2005年后,不仅免征农业税,而且进行粮食直补,各种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07年全面实行“村账乡管、集中审计、民主监管、村务公开”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8年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高一批”工作思路,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
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八五”期间,稷山县贯彻《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对企业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中共十五大后,稷山县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精神,全县多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中共十六大后,稷山县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一批民营企业建成投产,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高。中共十七大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财政增收、强县富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185项行政审批项目和25项行政收费项目。组建政务服务大厅,面向社会公开办公。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会计核算中心,推行政府采购。县直机关改革和乡镇撤并平稳过渡。住房、土地市场化进程加快,各类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健全。组建招商引资办公室,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经济建设成绩喜人18年中,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不断解放思想,调整和创新发展思路,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全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2005年后,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发展三产”的总体思路,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三产比例由1991年的56.8:17.3:25.9,变为2008年的13.2:57.5:29.3.地区生产总值由2.23亿元增长到35.3亿元,增长了14.8倍,年均增长1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万元,比1991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由1483万元增长到4.65亿元,增长了30.4倍。2003年一举跨过亿元,2005年突破2亿元,2007年达到3.27亿元,2008年突破4亿元大关,财政收入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91年后,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调整思路,切实加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加投入,加大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整体效益,使农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增的态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1.8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17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82元增长到3886元,增长了7.1倍,年均增长12.3%。尤其是2005年后,大力发展“两红一白”产业,红枣面积发展到6000公顷,红提葡萄2080公顷,稷山县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养鸡存栏达到540万只,连续12年稳居山西省养鸡第一大县。在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根本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局面。稷山县先后获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棉花生产先进县、红枣产业十强县、农副产品加工十强县、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被山西省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县、农机一体化服务示范县。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民营经济发展迅猛。1978年后,稷山县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全县工业经济蓄势待发。1991年全县工业企业92家,工业总产值1.4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516家,实现产值52.93亿元,增长了35.8倍。全县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3.73亿元,增长了153倍。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44.7%,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9.7%。个体和私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并涌现出东方、丰喜、永恒、永祥、永东等9家年纳税上千万元的优秀企业。尤其是2005年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施工业强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创建了焦化加工、金属镁、钢铁加工、造纸包装、医药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新型工业基地,全县工业呈现持续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4.53亿元,比1991年增长16.7倍,年均增长19.2%。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1991年-2008年,稷山城乡建设稳步进行,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县城建设坚持旧城改造和规模扩张相结合,以街道拓宽、房屋改造、拆墙透绿、见缝插绿、“五化一管”(白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综合管理)为内容,先后建设和拓宽稷峰文化广场、稷王路、步行街、稷圣路、后稷南大门、丰喜路、丰喜工业园、稷王市场等工程和项目。尤其是2006年-2008年,连续3年实施“双十”工程,县城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功能更为齐全,先后完成了大红楼宾馆、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稷王小学、城东配水站、稷王大厦、大佛路、建设路、育英街、民乐园和稷峰街东延工程。县城绿化覆盖率达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城市品位大为提高。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稷峰镇、翟店镇被确立为全国重点镇,西社镇被农业部确定为乡镇企业中西部示范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村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公交车的“五通”工程,位居全市、全省前列。同时,完成沼气入户9500余户,道路绿化300余公里,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围绕扶贫开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推动了生态建设步伐。2008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1.39万公顷,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00余处,解决了181个村18.4万人、5.4万头大牲畜的用水问题。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完成危房改造和新校建设,建成教育信息网站,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任务。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同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2.02‰,自然增长率5.94‰,保持了全县人口的低水平增长。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得到完善,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地方病防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群众性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昌盛,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文化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精神文明喜结硕果进入21世纪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爱我稷山”、“道德规范进万家”、“行业文明标兵评比”、“十星级文明家庭”、“安全文明小区”、“五化一管”、“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创建活动。稷山县先后获“爱国拥军模范县”、“文化先进县”、“四五普法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德育工作先进县”、“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29个市级文明单位,90多个县级文明单位。稷山高台花鼓走进春晚,并亮相于2008北京奥运会,阳城走兽等一大批民间艺术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1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亿元,分别比1991年的2645元、1581元、1.01亿元增长了5.3倍、5.1倍、8.1倍。经济收入的提高,为改善物质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居民告别了几代同居的局面,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室内设施现代化、家具新式化、装潢新潮化。农村住房逐步告别了土房、土窑洞,代之以砖瓦房,甚至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室内设施向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提升。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逐步增加,日常吃、穿、用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越了温饱水平,高档家电、家用轿车、摩托车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长。群众乘车条件明显改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用户逐年增加,互联网已进入普通家庭。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
四回顾过去,业绩辉煌,堪书堪颂。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稷山本是农业大县,农业基础不牢,城镇化步伐较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很重,农民增收任务繁重。工业结构偏重,转型压力巨大,生产规模大的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不足,财政增收困难较大。地方财政投入公共服务能力弱,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回升基础不稳,保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差别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政务环境还不宽松。但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创建更加繁荣昌盛、文明和谐的新稷山。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