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趣味心理学 > 不做“好好先生”

不做“好好先生”

作者:刘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在诱使他人改变观点或批评他人时通常都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能与之抗衡、争辩的必然也是那些有能力的人,他们比单纯的同意者更能让自己开拓思维,增长能力,而能将这些有能力的人说服,就说明自己是更有能力的。也就是说,那些曾经的“反对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所以,他们会更加喜爱那些曾经的“反对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心理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

“改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起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人们更喜爱那些原来持有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最后被自己说服的人。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人们不是选择那些一直同意我们观点的人而是选择了那些曾经的“反对者”?人们真的会不计前嫌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在诱使他人改变观点或批评他人时,通常都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能与之抗衡、争辩的必然也是那些有能力的人,他们比单纯的同意者更能让自己开拓思维,增长能力,而能将这些有能力的人说服,就说明自己是更有能力的。也就是说,那些曾经的“反对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所以,他们会更加喜爱那些曾经的“反对者”。

人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和别人拥有同样的想法,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勇于站出来表达你对朋友的意见或是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符合“改宗效应”的心理原理。

这也是为什么,愈是高高在上的人,愈是听惯了奉承话的人,愈可能对那敢讲话、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觉得“新鲜”,甚至有些“佩服”。

唐代武则天对骆宾王的态度也同出一撤。

骆宾王曾作文把武则天骂成惑主乱伦的蛇蝎毒妇。

当武则天看到文章的时候,气得七窍生烟,不过她气归气,居然问文章是谁写的。然后骂宰相:“世上有这样的人才,怎么居然没发现,让他流落在外?”

人心可真是奇怪啊,不过,想想,如果是你,一天到晚只听到四周人的赞美突然有一天来个胆大的,公然指出你的些许不是,你是不是会大吃一惊,对这个人刮目相看?你是不是想从他那儿听到更多你原先听不到的话?听了那些话,你是不是会认为这个人“胆大、心细、值得信任”?即便他的话令你有些不快,你也极有可能自思,然后找机会重用这个人。

许多胆大心细的人,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由“主子”旁边突然冒了出来。

记住:在那些听惯了奉承话、高高在上的人物面前,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就不能扮演一味奉承、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角色。在必要时提出中肯而委婉的批评,更可能让他们认识你、赞赏你、信任你。

这些人物,可能是对你没有多少了解的领导,可能是某个小瞧你的同事,也可能是某个自以为是的办事员。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改宗效应来获得他人的赏识、信任,还必须把握住以下三个心理基础:1必须尊重事实。任何批评、反对都要尊重事实,以理服人,这是进行批评、反对最基本的条件。不尊重事实的批评、反对,纵使你有再充分的理由,作出再精辟的分析,都只能是“无源之水”。不仅无法赢得人心,还会给人留下一个哗众取宠的糟糕印象。2必须尊重对方。我们的批评、反对应该是只对事不对人,如果在话语间有轻视对方、故意嘲弄的言辞和行为,不仅达不到以批评、反对促进感情的目的可能还会因此伤害到已经建立的友谊。3必须尊重自己。如果你想用贬低自己来抬高别人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不但不会让对方增加对你的好感,反而会让人认为你是一个虚伪、没有人格和尊严的人。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