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徐霄鹰
题记:我今年46岁,文学博士,已移居新西兰整整一年。之前,是广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37岁时我和现任丈夫,一个新西兰男人结婚,38岁生大女儿,41岁生二女儿。
这些年,我越来越不爱照相了,觉得自己看起来真老,但我还是更爱现在的自己。生孩子之前,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如同沙漠,我们是在一个绿洲和另一个绿洲之间飞行的鸟。有孩子以后,我觉得自己生出了根,长成了绿洲里的树。
因为参加这本书的写作,我坐下来好好地回想生育女儿的日子。我得承认,我接下来要介绍的40+中国职业女性与新西兰全职爸爸合作养育孩子的经验之谈,并没有什么代表性,但至少它非常与众不同,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
高龄生育:放轻松就好我们的两个女儿都是在新西兰出生的。托工作的福,每次产假都可以基本衔接上寒暑假(也就是寒假+产假+暑假,带薪假期妥妥地休够半年)。生老大时,我家爸爸(我和先生彼此互称妈妈爸爸,文中“爸爸”指的都是他)请假,陪我一起休了半年;生老二时,他干脆辞了职全职在家。所以和大多数中国女性相比,我真是幸运极了。
要问我高龄女性怀孕生产要注意什么,我会说:没什么,放松就好。
我没有特别照顾过自己。除了服用叶酸和多种维生素片外,几乎没有开过小灶,每天骑车上下班。在新西兰待产,住公婆家,每周值日三天--负责做晚饭,一直到临产。
爸爸也没有特别照顾我。2008年1月的某天,我们赶飞机去新西兰待产。那时我怀胎七月,肚子已经很大了。我们因为要在新西兰住半年,所以带了两个大箱子还有若干背囊。出了门,我的目光开始搜寻出租车,爸爸却说,坐机场大巴很方便啊,为什么要打车(他认为有公交车不用却打车是对世界环境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说我这不是怀孕了?他说你怀孕而已又不是生病。于是我一跺脚,背着背囊拉着个大箱子跟他一起坐大巴去了。
两个孩子倒是很照顾我,怀孕过程中我几乎没有过早孕反应或其他不适。而且,她们都是在预产期前几天顺产的。
第一胎分娩过程持续了17个小时,生下来都快晚上11点了,所以爸爸很快就被请出去了。护士来看我们,发现婴儿体温过低,就让我解开住院服,然后把孩子扒光了直接放到我胸口,她说:“肌肤相亲是最好的保暖方法。”
夜深人静,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孩子。裸体的小小人儿窝在我胸口,母女俩相互依偎、相互取暖。然后,就是我自己照顾自己和孩子了。那个晚上,给她喂奶、换尿布……下床上床,走来走去。
第二天,护士隔两三小时过来检查孩子的进食和排泄情况,又来教我替孩子洗澡。爸爸中间过来几小时,之后又全是我自己照顾孩子。第三天一早就出院了。
当然也没有月子可坐。一周后,侧切伤口愈合,就该干吗干吗了。再过一周,重拾每星期做三次晚饭的值日工作。还没出月,我就跟爸爸一起下海游了一次泳。4月是南半球的秋天,海水凉得刺骨。就这样,我也没坐下传说中的月子病。
老二就更顺利了,从阵痛到生下来只用了四个多小时。
育儿博客里常有妈妈对比中西坐月子的不同。我觉得,在这里坐月子最大的不同是:放松!没有在国内感受到的那些紧张和焦虑,人们似乎不太把怀孕、生产、坐月子当回事--这都不过是一个女人作为雌性的哺乳类动物,自然要经历的事情吗?
生孩子疼吗?
--嗯,相当不舒服。
有没有奶水?
--怎么可能会没奶水呢?
谁照顾我坐月子?
--你自己多休息,如果有需要,我们会帮你的。
新妈妈要吃什么?
--我们平时吃的健康食物啊!
频繁地哺乳、换尿布、断续的睡眠……妈妈要经历的这一切,其实在哪里都一样,只是怎么去经历。
我喜欢这里给我的放松的感觉:学会把自己放开,听从自然的本能去做母亲。有一次,爸爸谈到姑姑爸爸的姐姐,她是一位育有四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他说:“Shejustletthingsgo!”想想,其实中英文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放开自己后,才能享受到独立和自由。
“好而不贵”养孩子媒体特别流行算养孩子的费用,大意都是说养孩子真贵。每次看到我都忍不住想,这些账都不知是怎么算出来的。我的两个孩子加起来在国内养了10年,我并没有觉得养孩子很贵。细账实在是算不出来,就说大概。
1.婴儿奶粉。母乳喂养到2岁半,从来没买过奶粉。2.纸尿裤。我们只在晚上睡觉或长途旅行的时候用国产纸尿裤,白天使用传统的尿布。3.月嫂。没有月嫂。4.保姆。我结婚前,一直用小时工,老大出生后减少使用,老二出生后就不用了。5.营养费和伙食费。大人小孩同伙食,不给她们开小灶。6.看病。我们基本上不带孩子去看病,尤其是妹妹。好吧,我还是承认,其实主要是爸爸淡定,我起先会忍不住带孩子去看病,可是每次拿回来的药都被爸爸束之高阁,不让孩子吃。这样搞了多次,我就偃旗息鼓了。7.玩具和衣物。几乎不用买,大部分是二手的,小部分是亲人朋友送的。8.日常娱乐。几乎不花钱。她们的主要娱乐,就是跟爸爸去校园中区的草坪、珠江边上的免费公共游乐场,或者跟着妈妈参加各种有孩子没孩子的聊天做饭活动。9.早教、幼儿园学杂费。没去过。
当然,我们不总是那么省钱,在购买照顾儿童的设备(如高椅、游戏室和孩子卧室的家具、安全围栏等)、图书、体育用品等方面花费不少,孩子3岁后也上了若干艺术类的兴趣班,加起来用了好几万。另外,我们的旅行支出蛮高的,一个是要去新西兰探亲,一个是要去北方探望我的妈妈,还有我们俩都爱旅行,有时间就爱到处走走。
很多人说:生了孩子又不尽能力给他们最好的,那还不如不生。完全同意!
然而关键是,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好跟贵是一回事吗?
先说奶粉。
两个孩子,我都按世卫组织的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半,加起来一共有五年的时间,我没有睡过整觉,生病也从来不敢吃药(我倒不觉得半睡半醒地塞个奶头给孩子有多么辛苦,也许习惯了吧)。
我听过各种不能喂母乳的说法,我也无言以对。但我知道,理论上,只要母亲不断尝试坚持母乳,所有健康的母体都可以制造足够的奶水。即使上了班,母亲也可以事先泵出奶水留给孩子。
对母亲来说,坚持母乳到2岁半确实不容易,但是真的不可能吗?我觉得,排除一些不得已的因素,许多喂奶粉的母亲,不过是选择用钱来换取自己的舒适和自由。
再说早教和阿姨。
我自己家早先因为有老人,有请阿姨的习惯。后来老人去世了,也就一直用。我刚怀上老二的时候,爸爸跟我商量,将阿姨每天来三小时缩减到每两天来三小时。
下面是他当时为此写的博文原文是英文。:
这跟钱无关(It’snotabouttheMoney)为什么我宁愿我们的生活更忙碌,也要缩减阿姨的工作时间?为什么我们不请保姆带孩子?
这跟钱无关。
我很容易就可以找一份教英语的工作--我们这里的大学给外教的工资是一个月9000元,一周只需要教16节课而已。即使我们送木兰去一个不错的幼儿园,再请上一个全天的保姆,每个月也估计还有钱剩余。
但是生活中,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再多的钱了。
我减少阿姨的工作时间,是因为我认为这对我们家庭来说是最佳选择。
次要原因是我不喜欢家里有个外人。她的存在让我感觉不舒服。
主要原因是我不希望木兰和宝宝二号我们称呼还在肚子里孕育的孩子叫BabyNo。2.像皇帝和皇后一样被伺候着长大。以下是我的想法:
首先,我希望木兰和宝宝二号看着我(和妈妈)做家务。我希望她们看到我缝补破了的窗帘、衣服和玩具。我希望她们看着我照顾花草。我希望她们看着我给小猫美琪喂食、跟她聊天和玩耍。我希望她们看着我修理坏了的柜子门、在墙上钻洞、疏通堵塞的下水道。我希望她们看着我洗衣服和餐具。我希望做一个榜样。我希望她们通过看着我做这些事情去学习如何做各种事情以及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
其次,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希望她们在做中学。如果你拥有一个教师的思维模式,那么,几乎所有的家务活动都可以变成教育的机会。甚至我们可以像学校老师那样罗列出“教学目的”。我们的家务越多(没有阿姨碍手碍脚的话),木兰和宝宝二号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就拿简单的洗衣服做例子吧:
(1)英语--词汇。很早,木兰就通过跟我一起晾衣服和收衣服学习了许多颜色和衣物的词汇。当我把衣物一件件晾起来时,我会说:“这是妈妈的白T恤。”这是你的粉色袜子。诸如此类,很快,木兰就可以告诉我它们是什么、是谁的了。
(2)锻炼身体,手眼协调。随着木兰不断长大,我们做不同的活动:她递衣服给我,把衣服放到衣架上,把衣服从衣架上拿下来,把衣架放到晾衣叉上再举到晾衣竿上,拿洗衣盆,把干净衣服堆到床上,等等。
(3)科学--分门别类。我们把“浅色衣物”和“深色衣物”分开洗,于是木兰帮我把脏衣服分拣到合适的类别里。当我们收衣服时,我们又按衣物的主人和衣物的类型把它们分别堆放(例如,这是木兰的上身的衣物)。很早,木兰就注意到她的儿童衣架和爸爸妈妈的普通衣架的不同。
(4)科学--化学。当我们把洗衣粉和消毒水放进洗衣机时,木兰总是问我它们做什么用。我用她能听懂的语言给她解释,洗衣服是怎么回事(例如,洗衣粉就是有泡泡的肥皂,能够把脏东西带走;消毒水杀死小小的虫子)。
(5)科学--技术。木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摆弄洗衣机上的旋钮和按钮。她现在完全可以自主使用洗衣机了。
(6)数学--数数。当我们收衣服的时候,我们会一件件地数。
(7)创意和歌曲。木兰发明了一个游戏:当我们把衣服晾完后,她把空的洗衣盆藏起来,然后我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找(“是不是在书房里?”“不在。”),最后,这变成了一个仪式,洗衣盆总是在客厅的垫子下被找到,而我每次都要假装很吃惊的样子。后来,木兰又把空盆子想象成一顶遮雨的帽子,她把盆子举到头上,假装下雨了。我会抱怨说我都淋湿了,她就把盆子让给我用。这让我想起一首叫It’sRaining,It’sPouring的儿歌,于是我教她唱,她就学会了。
(8)乐趣和消极惩罚。木兰特别喜欢玩“摇啊摇”。这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一起参与的活动。每次洗完床单,在收纳之前,我们都将床单变成一个吊床。妈妈拿一头我拿另一头,木兰躺在中间,就像躺在吊床上,被我们来回地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消极惩罚的办法。如果有床单正好晾着,木兰又做了淘气的事,我就用没有“摇啊摇”的威胁来纠正她的行为(我们从来不用打来惩罚她或纠正她的行为)。
现在,木兰喜欢所有这些(当然,她可不喜欢“摇啊摇”的资格被取消),但我姐姐告诉我,孩子过了4岁,就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了。到那时,宝宝二号就会准备好来当小帮手了!
早教中心也许有更好的硬件,但任何早教中心的教育都没办法与有准备的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相比。保姆能替你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让你错失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时机。
所谓有准备所谓高质量,意味着父母需要耗费心力去掌握幼儿心理、学习如何跟孩子互动。用爸爸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教师的思维模式”。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带孩子一起做家务也可以变成最佳的早教。
所以,还是那句话:选择高价早教、选择请保姆的父母,是选择用钱来换取自己的舒适和自由。这样的选择本无可厚非,只是既然选择了,就不要抱怨养孩子贵。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东西并不贵,贵的是父母自己需要的舒适和自由。
全职爸爸:自我实现而不是自我牺牲我们家的情况在中国比较少见:妈妈是工作的人,爸爸是全职在家的人。我们俩很自然地做了这个决定,没有丝毫的纠结。
我们都不觉得需要两份收入来养家。我工资比他高,而且我对工作很满意:时间灵活,环境好;更重要的是,我热爱教学,热爱我的学生。相反,爸爸虽然是个无比认真的老师,但工作并不能给他带来愉悦和成就感。他很肯定地说:“我已经找到了激情所在。”--那就是陪伴教育孩子。
他知道很多中国妈妈对要不要全职很纠结,他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来中国以前,我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的社会,可是来了以后,我却发现中国人其实是个人主义者,常常以“我”为单位来考虑问题,至少在家庭里是这样。例如,丈夫会说“我辛苦挣钱给你用”,而妻子会说“我为你生了孩子,我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我认为,爸爸或妈妈之中,要不要有一个人全职,是两个人就家庭生活方式所做的一个共同的选择,应该以家庭为单位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认同不认同,没有人能比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这个观念。其次,我们考虑收入的情况。再次,我们考虑工作本身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的激情所在。最后,我们做一个决定,是否有一个人放弃外面的工作,承当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职责。这并不是说留在家里的人就不工作了,TA只是换了一个岗位,TA要成为一个育儿师、一个早教专家、一个全科教师、一个职业管家。因为有了TA,就不需要再花钱外包这些工作了。
我带着女儿出门,周围的中国人对她们友善极了,整体来说,我觉得中国人特别爱孩子。然而,奇怪的是,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的人却会被人看不起。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我明白,受到女权主义启蒙的女人更难做出辞职在家的决定。因为她们很难判断,全职在家的选择是出于她们的自由意志,还是屈从于传统相夫教子观念的束缚。在这个层面上,我能理解很多中国妈妈对要不要全职的犹豫。
作为男性,爸爸对自己的选择确信不疑。在2012年8月全职两年后,他为此写过一篇博文:
孩子还是事业(ChildrenvsCareer)我看到CampbellBrown,我在奥克兰大学读研时的同学刚获得了一个国际性的奖项:2011年最佳论文奖。
祝贺你,Campbell。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她问我有没有因为中断了学术上的追求而后悔(我没有暗示自己也能得到那样的殊荣的意思)?
我回答说,我感觉有点复杂。
一方面,我享受思考和写作的乐趣。所以,如果有人付钱让我全职思考和写作,那确实是很美妙。
另一方面,我热爱陪伴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只能选择一样。如今,想要当一个学者,必须全身心投入研究和发表(至少为了进入学术圈子吧),也就是说我将(几乎)没有时间留给我的孩子。
对我来说,这个决定一点都不难做。而且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将要用以后的20年全心全意地陪伴我的女孩儿们,给她们最好的,我一点都不后悔。无论我选择从事什么事业,都无法获得跟她们在一起的愉悦和成就感,这也是我能为这个世界所做的最好的事情。
国内对待全职父母的不友善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那么,一个在考虑是否选择全职的女性,作为个体,能够做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自己真的能从与孩子的相伴成长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样的妈妈必然会有很高的自尊,也会赢得丈夫的尊重。一句话,全职应当是一种自我实现,而不是自我牺牲。
说到事业和孩子,我自己的事业发展在有孩子之后就停滞了。但我很清楚,这不是因为我为家庭为孩子做了什么牺牲(虽然我大概比绝大部分负责在外面工作养家的中国爸爸承担了多得多的家庭责任),而是因为,高校工作拼的科研并不是我的激情所在。
后记回头再读这篇自述,感觉主角其实是爸爸。是的,作为一个从没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过的独生女,我的好妈妈生涯可以说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我缺乏耐心,经常在陪她们的时候打电话、刷微信;我也不善于跟孩子互动(导致一直住在中国的孩子汉语远弱于英语)……养儿育女的各种劳累和琐碎,也不时让我这个曾经养尊处优的后进生妈妈崩溃哭泣。
那时,优等生爸爸是绝对不会给我暖男式的拥抱和安慰的,他只会冷静地劝告我:Growup!
Growup意味着你必须选择,然后承担选择的后果。以我的经验看,其实真没有什么是我们承受不了的,尤其是当孩子对着你展开天使般笑颜的时候。
Justletthingsgo!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