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四十再当妈? > 高龄女博士赴美产子记

高龄女博士赴美产子记

作者:方英,储冬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文虫

题记:珍妮37岁那年,从媒体辞职,到南方一所高校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已经有一个9岁儿子的她意外怀孕了。在老公的鼓励下,她选择到美国的月子中心待产,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回国后,她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继续攻读博士。就在珍妮照顾孩子和泡图书馆赶论文的间隙,我成功邀约她一起吃午饭,谈谈她赴美生子的故事。珍妮告诉我,她在美国遇到的形形色色中国女性,足够写一部历史。

(注:文中人物皆为化名,言论仅代表个人视角和观点。)女博士和两个孩子的妈,角色可以兼容吗?

(为什么辞职去读博士?为什么读博士期间又选择去美国生二孩?)是想做全职太太。可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跟外界接触实在太闷,整个人的焦点就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老冲他们发脾气,才开始考博士,考到了就读了。想看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向高校转型。至于生二孩,之前我是没有特别意愿的,只是我老公特别想要。辞职后,开始刻意要孩子却一直没怀上,考上博士后却发现意外怀孕。因为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又怕影响毕业后进高校,怀孕之后我还苦恼了好久。去美国生孩子的主意是我老公提出来的,他在外企工作过,现在和朋友合伙开公司,他不少朋友的妻子是去美国生的。

(你觉得当女博士走学术这条路,和当两个孩子的妈妈的角色能兼容吗?读博期间生孩子,虽然导师比较宽容,但就一个娃,都势必会拖慢整个毕业和做科研的进程。当妈妈的角色和做科研的两难角色,除了权衡还是权衡,势必有所牺牲啊。)现在的社会现实就是,越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在生育上越处于劣势。我怀孕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跟导师讲。其实,这个事情跟导师没关系。可是,还是有很多女同学会担心。求学期间生会耽误学业,毕业后生耽误科研工作,再拖延就过了生育的黄金年龄。反正任何时间生孩子都不是最佳时机。听说,还有的高校跟女博士、女博士后们约定,在校科研期间不可以生孩子。想想看,不是应该鼓励这些人更多的培养后代吗?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母亲从小把关孩子们的教育,未来我们的人口红利才更容易实现吧?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养育两个孩子和搞好科研想要兼容真的好难。跟爸爸们不一样,孩子对母亲而言肯定是第一位的,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牺牲自己的学业、事业。现在幸亏家里有亲戚加上保姆帮忙照顾小女儿和打理家务,我每天上午10点出门,下午4点回家接手照顾两个孩子,相对还算可以有一段时间自己支配,做点研究工作,写写论文。可能孩子大一些,有了自理能力之后,我们才能喘口气。可能,那时我们才能迎来事业的黄金期吧。这对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理工科的女博士可能更难。现在国内高校对研究人员的各种年龄限制也带来很大压力。这有科研考核体制本身的问题,也很考验我们自己的心态,如果能允许自己慢下来,兼容并非不可能。

(我也认同。荷兰有位叫奥塞福尔特的女演员兼探险爱好者,在38岁当了妈妈之后,又重拾少女旧梦,开着拖拉机一路去到了南极。记者问她为什么会想着开拖拉机去,她回答得很好,说一个38岁的女人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这样,脚步很慢,但一点一点在往前。当代中国的“女汉子”们实现梦想的脚步要更艰难些,女博士变“灭绝师太”,遭受的隐性歧视也更多些,但我相信游戏规则会变得更人性化。)赴美产子“产业化”

(说说你赴美产子的过程吧,操作起来复杂吗?)已经非常“产业化”了,跟移民一样,可以提供一整套的服务,不少中介在网上接单提供服务。我一个朋友介绍了在南方一家口碑不错的中介。女老板自己就是赴美生二孩的香港女人,回来后觉得是门不错的生意,就在内地开始做生意,通过网上接单,现在生意已经做得很大,经常在内地好多城市开宣讲会。根据你需要的服务、待产地方的差异、在月子中心待的时间的长短,有不同价位的“套餐”。落地之后的产检、生产多是与月子中心合作的台湾医生开的私人医院,月子餐也多是台湾风味。孩子出生后的一切手续也有代理服务。我是怀孕六个月左右去美国的,到坐完月子回国,全程下来花了12万,算是比较节约的。

(这在美国会不会被查?)有些城市入境海关查得比较严格,像是洛杉矶。我当时是全家旅行的方式,一家三口利用暑假,先到纽约,再一路向南,玩了一大圈才到洛杉矶。我老公也经常飞美国,过关方面就很顺利。电影《当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开篇那种被查的黑月子中心也有,但我住的那间就还好。为了节省费用,我有几个月蹭住在美国的同学、朋友家,到了临产前一个月才去住的月子中心。

(你之所以选择美国,是为了将来移民方便吗?)我倒是没想移民,主要还是为了以后在国内就业考虑,怕一些体制内单位在计划生育方面会有限制。我们没有打算让孩子成年以前接受美国教育,将来等女儿18岁,会让她自己选择国籍。但在月子中心的不少产妇确实是抱着移民想法去的。“逃避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现在很多国内赴美生产女性在美国居留下来,填写的移民理由。但是,随着国内计划生育政策方向的改变,这个理由估计以后也就不成立了。

(去月子中心生孩子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女性?)像我这样的高学历博士还真是极少数。这次去美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中国产妇,多数是年轻漂亮的女孩。个人感觉,总体上,北京、上海去的有钱人很多,基本上都是抱着将来移民方便考虑去的。广州的产妇不算有钱,多数是为了生二孩、三孩,要儿子而去的,相对还高龄一些。也有不少东北产妇,她们最能吃苦。有些产妇全程有老公、家人陪伴左右,呵护备至;有些产妇自始至终一个人,生完就带着孩子消失了。也有不少是情妇,跟了有钱人,出来为他们“添丁”。

中国知识女性在美国(你的那些女同学都是当年毕业后留学出国的吧?你们这些高材生在美国的生活状况怎么样?)也是一言难尽。这次去看望了三个大学时代的女同学。当时都是班上才貌拔尖的人物。一位在高校里教书,另一位在硅谷上班,另一位当全职太太。她们的状态挺让人深思的。

因为儿子要开学,我老公就先行带他回国了。而怀孕七个多月的我暂时住在那个在高校教书的同学洁家里。洁在大学时代就是非常上进的女孩,去美国以后认识了在美国读博士的老公。两人婚后,各自在高校科研机构里工作,经常忙到凌晨才回家。他们俩口子要孩子非常晚,生了两个女儿。小女儿贝妮的手有先天性的缺陷。第一次见面,她就提醒我们:贝妮有双非常特别又美丽的手,怕我们会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作为吃货的我,简直不能忍受洁家的饭菜。什么都是微波炉里“完美一叮”。夫妻俩晚上做晚餐,顺便就把第二天的早午饭一起准备了。平时除了科研还是科研,生活很单调。房子很大,院子也特别大,但是杂草丛生,根本没时间打理。洁说她从来不去花园里,没有时间。相比之下,这对夫妻的生活状态是同学里最“正常”的了。

在硅谷的另一个同学仪,目前成为了单亲妈妈。老公出轨,离婚她一个人一边在硅谷工作,一边抚养女儿。我在仪家里也住了一段时间。因为我的厨艺不错,又不好意思白吃白住,就帮她照顾一下家里和孩子。离婚后,她也想过再婚,也尝试通过交友网络认识过一些单身男人。在美国期间,我还陪她跑去西雅图相亲,结果发现对方只是想约会而已。因为长期在单亲环境里长大,妈妈又太忙,仪5岁的女儿看起来非常缺乏母爱和父爱,非常慌张敏感。在仪家时,小姑娘对我这个“临时保姆”产生了依赖,先是怄气般地指使我干活,又总来找我聊天,后来就老黏着我。有一天,小姑娘的爸爸来看她,大家一起去海边,我和她爸爸一起拉着她的左右手在沙滩上跑。小姑娘从来没那么兴奋过,开心极了。孩子要的幸福其实真的好简单。

我的美国之行探访的最后一位同学惠,是全职太太,住在市郊一处童话般的森林边上。出了别墅的门就是特别美丽的森林,环境清幽迷人。但是,惠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刚到的时候,一切看起来特别正常,她和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丈夫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礼貌周到地迎接我们。但住下来以后,我就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表面上是非常体面的中产家庭,后来却发现家里饮水机出水口都被猫毛堵住了。这个家庭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没有真正的生活气息。更让我觉得害怕的是,跟惠到森林里散步,走着走着,她开始给我讲她喜欢上一个网友,这个人曾经是她国内的同学,开始还挺正常,后来故事就开始变得荒诞起来。说什么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她却不时能收到这位男同学留给她的信息。这些爱的信息不时会出现在惠所经过的超市里、邮局里。别人都说自己疯了,可自己知道自己没疯云云。走在越来越阴暗的森林里,我不禁感到头皮发麻。赶紧拉着惠往回走,直到见到她在阳光下玩的老公和孩子,心里才松了口气。后来,惠的先生告诉我们,医生说惠有精神分裂的问题,正在治疗中,已经有很长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了。

(不知道说什么好,越高知的女性越难幸福吗?能吃能睡的普通小女人才幸福?)可能是我们这些读书多的女性想得更多,更容易钻牛角尖的缘故吧。要像我在美国遇到的那些东北姑娘那么粗生粗养,随处可以厚着脸皮风风火火地扎根生活就好了。

在美国的东北女人(哈,东北女人在美国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类型吗?近年重工业制造业低迷,东北就业环境不好,人口外流的情况挺突出的,有不少选择出国谋生的。会不会跟祖辈们的移民性情有关?)主要是能吃苦吧。我从小生活在西北的一处矿区。矿区也多移民,大家各自为营,流动性也强,而且以能离开矿区在外谋生为荣,不管你在外面干什么,能挣到钱就是赢家。某些方面,我在美国遇到的东北女人也有类似的性情,好像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去不到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月子中心同屋的东北女孩小黛。小黛一个人进月子中心,一个人办各种手续,刚到的第一天就跟月子中心的老板娘火爆第吵了一架,认为花钱买到的服务很一般。

聊天时才知道,孩子的亲生爸爸是她在上海打工时认识的,有家室、没离婚。为了要儿子,孩子他爸掏钱送小黛赴美产子。

小黛也没打算让这个男人给自己扶正。她说她出来就没想着再回去。孩子顺产出来,她才给孩子爸爸打了电话,约好了来接孩子回国的时间。月子没做完,她就因为伙食问题跟老板又闹了一场。按理说月子中心的伙食应该还不错,厨房里干活做饭的也是东北女人。月子餐按照台湾的食谱来,只不过做出来加入了一些东北乱炖的风格而已。但火辣的小黛硬是争取到了退款,提前搬离了月子中心。而且,迅速地跟月子中心附近住的一个男人熟络了起来。那个男人也想做月子中心的生意,她的孩子被接走后就住进了那个人的家,俩人开始一起折腾起赴美生子的生意来。

我们生孩子的月子中心在洛杉矶郊外。日常生活久了,就像一只摊开的煎饼般荒芜无趣。但凡对生活有点情趣需求的产妇们,待久了都觉得沉闷无聊。在生产前后,大家打发时间的一个方式是去附近的奢侈品店购物,每天大包小包地往回买。小黛却是非常有头脑的一个,钱都省下来留做后面生意的启动金了。而且,在这片荒漠里,只有她觉得一点都不枯燥,而是充满了新机遇。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在生产之后留在美国。这也是让我对东北女性另眼相看的地方。

(千里迢迢赴美生子,会不会太拿母亲和孩子的生命冒风险了?)是有风险的。在我生产以后不久,好像就有一位北京去的高龄二孩产妇大出血死亡。当时,大家还就那件事议论了好久。

好像是产妇自己坚持要顺产,好不容易宝宝顺利出生了。她也从产床上抬了下来,推回了自己的房间。可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大出血,再推回去急救已经来不及了。从医疗资质上,无论找台湾医生还是美国医生,水平、服务还都是可以的。但产妇自己的身体条件,也要认真衡量才行。现在把女儿抱在怀里,回想美国生娃的这一路,还真是憨胆大真后怕。生孩子本身对女人就是一脚在鬼门里,一脚在鬼门外。作为过来人,我仍然奉劝大家要审慎。

该怎么教育一个“美国孩子”?

(有没有想过怎么教育你家的“美国妞”?)没特别有过区分的想法。跟儿子一样吧。在中国生活,当然仍然是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生活。好像在18岁之前,在国内读书上学似乎要比哥哥会贵一些。是上私立学校还是上国际学校好,现在孩子还小,还没有很清晰的打算。18岁以后,要她自己选择吧。如果她选择当美国人,去美国读大学,可能学费会便宜些。至于她能否认同自己的美国人身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了第二个孩子,在教养上心态会不会有些变化?)有变化。大儿子出生以后,太把他当成生活焦点了。各种玩具、图书买得太多了。后来发现,玩具、图书过于丰富,对他上学以后注意力的培养并不好。什么都知道一些,什么都学一些,但总是不够精。太丰富的物质、供给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影响他的想象力。现在女儿出生以后,不会再不停地买买买了,尽可能玩哥哥剩下来的玩具,看哥哥留下来的书。我发现,幼年的小孩子喜欢的其实是不断地重复。给他们一些少量的精品,妈妈经常不厌其烦地为他们重复阅读,对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着自己读书很重要。

(哥哥对妹妹的态度怎么样?会嫉妒吗?)简直亲得不得了。在没有怀上妹妹之前,儿子经常在睡前在床上祈祷我能为他生一个妹妹。生了妹妹,全家除了老公,最高兴的就是儿子了。他是个非常温柔体贴的孩子,对妹妹百般呵护,妹妹怎么抓他挠他都可以忍受,这也是让我非常欣慰的地方。周末一家四口出去晒太阳,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国内生育政策在变化,会不会后悔花了这十几万?)对于那些想给自己留下移民机会的人而言,十几万可能是划算。身在此山中,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看这件事。只是走了一趟美国之后,才知道自己并不喜欢美国,也不想当美国人。中国的日子才是真正贴心舒服的日子。听说二孩要放开,我老公晚上开玩笑问我,要不要再生一个,可能也不违反政策哦。

(谈活着的意义会不会太哲学?)好像听过一个说法,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培育宇宙继起之生命。快要40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应该不晚,因为我妈妈就是42岁才生的我这个小老幺的。

(如果现在让你再选一次,你会去美国生吗?)我会选中国。

后记随着赴美生子火热,“锚孩子”(anchorbaby)的说法开始流行起来。查了一些资料,据称,“锚孩子”特指非法移民在美国所生的孩子,意指孩子在美国生下来,像一条风雨飘摇的船,一定要把锚抛下后才能平稳靠岸。根据1868年颁布的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法案规定:只要出生在美国的婴儿,可以自动成为美国公民。所以得不到美国国籍的外国公民就偷渡到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孩子获得美国国籍。近年来,关于美国“锚孩子”的现象一直争议不断,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承认,非法移民是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

赴美生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给我10万,还你一个价值980万的宝宝”是不少掮客们招揽客户时的口号。但要在算账之余,想想母亲和孩子生命本身的价值。万一发生医疗纠纷,产妇家属在美国的维权是非常困难的。看似奢华,服务中产、富豪的月子中心,实际上是充满凶险的冒险之旅。孩子出生之后,主要面临的是受教育的问题。听闻有些在一线城市漂着的中产阶层选择赴美生子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拿美国护照顺利进入国际学校,因为没有取得一线城市的户口,没办法入读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除了贵,教育质量也不好,只能走上辗转的海外生子之路。

当美国公民,已经没看上去的那么美好了。“美国乞丐也小资”实际上是充满对异国美好想象的错误观点。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确实一向以完善著称,不仅仅是在医疗、经济救济等方面,还包括粮食、住房、取暖、孕妇及孩子保健、老人生活护理等等方面。但如果你仅仅依靠这些福利制度来生活,在美国会相当艰难。重要的是仅仅依靠社会福利来生活,必然无法使你的孩子在美国受到你所期望的教育,从孩子成长的整个环境来说,距离许多父母所希望给予孩子的“更好的起跑点”可能相差甚远。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